知名权威白癜风专家 https://baike.baidu.com/item/刘云涛/21900249-1-
短发萧骚襟袖冷,稳泛沧浪空阔
年的杭州,“暖风吹得游人醉”,陆游却被官场的一场暴风雨击醒。
28岁的诗人来到风景如胜的杭州参加考试,阅卷老师陈子茂览卷大喜,将其拔为第一。却不知,同场另一位考生秦埙(xūn)实在来头不小。他的靠山就是权相父亲,秦桧。
你可能会问,那怎么啦,还不允许出身普通一点的同学考第一名了么。
对的,秦大桧子不能接受陆同学的成绩比自己的小埙子好。
第二年,礼部考试前,秦桧便早做好一切安排,于是陆同学果然“被失败”。
——任是你诗名才学,不敌我权遮朝野。
年,这一年参考的不仅有陆游,还有两位诗名贯耳的才子:写“小荷才露尖尖角,早有蜻蜓立上头”的杨万里、作“愿我如星君如月,夜夜流光相皎洁”范成大……
明星灿烂但排名纷纷靠后,可以想象黑幕有多黑,大概就是从命题人到阅卷者到核分员,全是黑幕。具体说来,全是秦桧的团队/党羽,他们的名字是:御史中丞魏师逊、礼部侍郎汤思退、国子监主簿郑仲熊……
为什么这些人的名字不是“逊”就是“退”要么就是“熊”,什么情况?
为了让小埙子一举考上状元,大桧子真的拼了。他左手一块黑幕,右手一盒暗箱——小荷?你别想露角!星月?我统统遮住!
逊、退、熊默契地定秦埙为榜首,皇榜尚未揭晓,秦桧门徒董德元已经开心地大叫:“吾曹可以富贵矣。”
然而谁也没有想到,得到状元的竟是他——我们今天真正的主角。
这位23岁的年轻人确实更厉害。
16岁,中里举;22岁,乡试头名解元;23岁,立压秦氏集团拿走状元。如果会试中也得到第一名,即“会员”的话,他就会是传说中的“连中三元”。
正所谓冤家路窄,抢到会试头名的那个人,正是秦埙。
而在殿试上又抢回状元的人,名叫张孝祥。
[知识点]
语文课上,我们多少都有了解,豪迈词派的代表人物中,苏轼是开创者、辛弃疾是大成者,而承前启后的正是张孝祥。
高宗也知道秦桧操纵朝权,意欲借此予以警告、制衡。看到秦埙写的东西,就像听到自己讨厌的秦桧、秦熺(秦桧养子)说话一样。而张孝祥的万言策论,气势纵横、文采俊逸,让宋高宗顿感耳目一新。
其中有句:
今朝廷之上,盖有大风动地,不移存赵之心,白刃在前,独奋安刘之略。
——张孝祥的策论
载于《建炎以来系年要录》
这句话既能点评时事,且深得当时主战、求贤的皇帝之心,又运用画面形象抒情、句子工整有力,漂亮!
另外,酷爱书画的高宗鉴赏能力极高,见到张孝祥遒劲的书法,如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一般,更是心生喜爱。于是,钦定张孝祥为状元。
张孝祥书法:《泾川帖》+《柴溝帖》
上海博物馆藏
(宋高宗)觉其所用尽桧、熺语,遂进孝祥为第一,而埙第三,赐孝祥以下三百五十六人及第至同出身……
——《建炎以来系年要录》
满堂之人貌似山呼万岁庆祝,其实内心各自盘算,眼见得秦大宰相围场猎兔,到手的状元却落他人彀中,他哪里会轻易放过这位年轻人。
但谁也想不到秦党决定当场动手:
秦桧的姻党曹泳率先发难,堂堂户部侍郎,在朝堂之上当着众人便向张孝祥提亲。这简直比在人民公园的上海大妈还迫不及待,曹泳把女儿的天仙美貌、文姬才华夸耀一番后,便问张孝祥意下如何,拉拢之势简直口涎横流。
张孝祥心内惊忧。他知道抢走状元势必得罪秦党,但未想到对方用如此方法处理矛盾。不过,作为坚定主战、渴望收复失地的一方,他当然不能容许自己加入主和派。
朝堂上立时陷入一片静寂。
而张孝祥选择了沉默。
在常人看来,甫登状元,权贵提亲,这简直迎娶白富美、走上人生巅峰啊。但张孝祥没有说话。
旁人看在眼里纷纷替这位少年着急,如果拒绝,前途堪忧,肯定要被各种为难;如果答应,进入秦党,试卷上书写的豪言壮语恐怕化为泡影……
张孝祥如何作答呢。
-2-
不如江月,照伊清夜同去
他无法回答。
此时,这位新科状元的心底泛出另一个人的身影,一位穿着白绸冰绡(xiāo)的女性。
张孝祥十六岁时便和她在一起,直到二十二岁上京赶考,他们度过了无比美好的青春。一同到临水的馆阁读书,他记得,她穿了白色的襦裙,上面还佩着少年孝祥为她采的兰花。“兰”,是从屈原开始便和“君子”连结在一起的意象,君子与美人相佩/相配,这也代表他诗意的赞美和对爱情的梦想。他们一起看过秋日的朝霞升起,一起经受过夜晚露水的清冷。
你问我为何知道,这是诗里的细节:
认得兰皋琼佩,水馆冰绡。秋霁明霞乍吐,曙凉宿霭初消。
——《雨中花慢》
你看,会读诗就可以看出很多故事和画面。
豪放词人张孝祥这些细腻温婉的诗句,藏在他的诗集中,一直困惑着后代的研究者。没有人知道张孝祥思念的、赞美的到底是谁。
他们十六岁开始同居,这需要非常好的家族关系才能实现。我读了大量资料去探寻背后的故事,并把我认为最有可能的一种呈现给你:
张孝祥的伯父张邵,妻家为李姓家族,张孝祥歌颂的那位李氏女子很可能来自于此。基于这一层姻亲,孝祥和李氏女子才会较早相识,他们的同居也应该得到了两家族人的认可,甚至还未合法婚姻便育有一子也合乎情理,毕竟在长辈的眼里,他们理所当然是白头偕老的眷侣。不过,后来发生长辈间的事情,远远超出了两位少年的认知和控制。
伯父张邵出使金国,被拘十五年,期间其妻怀孕,这在封建时代可谓家族内惊天丑闻。更为惊人的是,怀疑的焦点被引向了张孝祥的父亲张祁。
现有的史料再也无法支撑我们进一步探寻真相,但无论如何,张孝祥与李氏的少年爱情再也无法得到两个家族的支持。
今人可能觉得家族乱伦狗血剧和我自己的爱情有几毛关系,但事实上,古时婚姻的缔结很难脱离家庭关系的结合。即使今人,也难逃这样的束缚啊。
邵归,因此失心,不复视为兄弟。
——《建炎以来系年要录》
赴京前的离别,张孝祥回望他们携手走来的路上,稀疏的人间烟火、渐行渐远的树木,还有曾经相聚的临水楼前,寒水如泪流一般。不过,孝祥还是要试着与两个家族抗衡一番:如果考取功名,我便可以为自己的爱情做主,等我回来!李氏相信孝祥的才华,相信他此去必能衣锦归乡,她点点头,看着白色襦裙上佩着的兰花。
凝情望行处路,但疏烟远树织离忧。只有楼前流水,伴人清泪长流。
——《木兰花慢》
曹泳在旁的催促打断了张孝祥的痴想。满朝文武还在等着这位年轻人的抉择,宋高宗赵构也捏了把汗,他可不希望这位才华与正气于一身的青年,在职场的第一步就踏入秦党的阵营。
张孝祥明知身处一段不被家族所允许的爱情,也深知选择一门权贵的婚姻有多讨家人的欢心,更不用说自己将在官场青云直上。
但张孝祥有自己的原则。他还要用功名赋予的力量为自己的爱情争取到合法的自由。
张孝祥也有自己的方法。他不是一个当庭表演大义凛然的狂人,他成熟而圆融。既没有忘情背叛,也没有当庭狂怼,毕竟只是一个刚刚得到考试成绩的职场新人,他的选择是,继续沉默。
揖孝祥于朝,以请婚为言,孝祥不答,泳憾之。
——《宋史·列传一百四十八》
这种态度足够让曹泳和秦桧感到尴尬。大概还是赵构先出来打个圆场:张爱卿刚刚拿到成绩嘛,需要平复一下激动的内心,来,我们先聊聊最近都有哪些打榜歌曲呀,哈哈哈。
张孝祥知道这件事没那么容易糊弄过去,他的沉默已经表明了拒绝秦党的立场,但他绝想不到这场对政治打击如此疾风骤雨。
秦桧党羽立刻抓住了张孝祥的族内丑闻,无论真假,先把张孝祥的父亲张祁打入狱中严刑拷打,张邵只能在家装疯不敢出门一步。
这事还和皇帝有关系。因为和李氏的爱情得不到家族的支持,无奈之下,张孝祥在科举前的登记上写明“未婚”。结果,朝堂提亲让一切发展超出把控,接下来的境况腹背受难,一方面他的政治原则不能接受主和派的拉拢,而一方面父亲被陷害、自己还面临欺君之罪,那会祸及族人。秦党的迫害果然无所不用其极,这时情况已经恶化到了张孝祥个人完全无法把控的地步。他忽然发现,考取状元,达到功名巅峰,仍然不能实现对李氏的承诺。
于是,张孝祥做出了一个在今天看来特别荒唐的选择:他迅速就近找了另一位女性结婚,他的表妹时氏。这个“渣男”是把婚姻当儿戏么?
不过,似乎张孝祥也没有更好的方法。要么接受曹泳的提亲加入秦桧阵营被后世骂成渣,要么欺君之罪全家被碾成“渣”,怎么选?最后,张孝祥选择牺牲自己的爱情,但还是没逃脱被后世读者骂成渣的命运——你会发现,最简单的事情就是成为“后世读者”。
换个立场想,可能张孝祥根本不在乎了,没有李氏的婚姻不过是一场儿戏,演给家族、权臣和皇帝看看,借以平息政治打击的狂暴风雨罢了。只是,时氏也是受害者。
可以想象他们经历了怎样的悲喜起伏。李氏随着孝祥来京赶考,带着对前途的憧憬,他知道丈夫有佩得上大志向的过人文采,值得这个时代给他施展抱负的机会。但她想不到,随状元光耀而来的,居然是政治的阴霾雷雨。
最后,孝祥决定先让李氏带着儿子回家乡浮山暂避风头。至于雨暂风停又何时,谁人能知。
看着李氏的船向远方的岸荡去,舟中一盏小小的灯火,灯下是母子二人孤弱的身影,张孝祥再一次发现自己如此无能,上一次,是作为爱人,无法给李氏婚姻的保证,这一次,是作为父亲和状元,无法给家人稳定的生活。想到这一叶小舟今夜不知靠在何处,功名文笔斩千人于马下的文曲星,体会到了人世的迷茫,原来官场的复杂远远超过一篇精巧构思的策论。他只能期望自己是江月,可以照着他们、随着他们,一起回到浮山,那个一起临水读书、拾草结佩的地方。
别岸风烟,孤舟灯火,今夕知何处。不如江月,照伊清夜同去。
——《念奴娇》
-3-
悠然心会,妙处难与君说。
年,年仅39岁的岳飞被赐死,在他的绝笔书上只有八个字:“天日昭昭,天日昭昭!”他想不到,为他昭明冤情的第一声呐喊,来自新科状元张孝祥。
[知识点]
岳飞和张孝祥,相似之处甚多,他们都是坚定的主战派、同是豪放词的代表人物,悲情的是,他们还都是英才短命,分别在39岁、38岁带着失地未收的遗憾离开人世。
岳飞被害,十余年无人敢言。这期间,战乱中随家人颠沛流离的少年张孝祥,却累积起对收复山河的渴望,中第不久,便上疏为岳飞平反。
先是,岳飞卒于狱,时廷臣畏祸,莫敢有言者。公方第,即上疏言:“岳飞忠勇,天下共闻,一朝被谤,不旬日而亡,则敌国庆幸,而将士解体,非国家之福也。”
——《于湖居士文集》附录
《宣城张氏信谱传》
如果单以仗义执言来赞美,就把张孝祥想得太过简单。而简单的道德赞美,又往往是浅白弱幼的作文教学的常见模式。
张孝祥的圆融在于,他在文章里只虚击奸佞小人,而不实质点名批评。这就防止自己站到道德高点和所有人的对立面,那还谈何昭雪。
张孝祥还为皇帝开脱,“陛下所不知也”,一时不察才下诏“赐岳飞死于大理寺”,甚至不惜刻意避开冤案制造者秦桧,只一笔“一朝被谤,不旬日而亡”带过,使自己在恶势力间进退有据。文章的重点只放在昭雪一事上,“亟复其爵,厚恤其家,表其忠义,播告中外”。
这里有两点特别值得我们学习:
第一,成大事的智慧与气度,要能放下对错讨论,要专注于办成事情。
往往胸无城府的人最喜欢放狠话、说大话,图一时痛快。当下显得悲壮慷慨,结果呢,一事无成,空留悲名。
以前的语文教学只告诉我们这些伟人的崇高、伟大、坚守原则、冰清玉洁,其实,真正想成就一件好事,往往需要谦逊、低调、妥协退让、迂回婉转。在中国的古典文学里,品质高洁,有时就是事没办成的另一种表达。
如果你听过我的语文课,特别是时评类的作文题目,就会看到我们不是用“成功”来简单分析,而是用“成事”为原则来看待写作命题。这才能真正理解贴合现实材料的命题如何写出真实生活中的智慧。
真正的气度不是常常生气,而是有能力放下对错、包容异己。
第二,围绕中心主题,不旁生枝蔓,考场尤其不要“激情写作”。
你看,上疏的目的是昭雪冤情,那就不要被感情左右、激情纵横而导致脱离主题。跑题不是最严重的,严重的还可能出人命。旁边就是早看不顺眼的秦桧和赵构,要是沉不住气,一会儿狂怼秦桧,一会讽刺皇帝,喷得口沫横飞,甚至像很多大忠臣一样,被拖出去杀头还大喊“我要昭雪”,最后想想,昭雪没成,还把自己的结局变成冤案了,岂不是不值得。
不会写作文的人,就是很容易被感情左右,忘记自己真正来做什么,然后就开始大放厥词、指点江山,“激情写作”、任性跑题,被拖出去打零分还大喊“我要满分”,其实,真没有委屈你。
-4-
明日风回更好,今宵露宿何妨。
公元年,幼年的白居易随着工作调动的父亲白季庚,来到了安徽符离。在成长到少年的岁月里,在曾经楚汉相争的古战之地,他感受到了斜阳草树的苍茫和历史沧桑的代代更迭。他在符离的濉(suī)古南原写下了:“离离原上草,一岁一枯荣。野火烧不尽,春风吹又生。”
没错,野火、古战,在这里从来都是周而复生。
年,符离迎来了宋金的一场大战。这大概是南宋对金人的最后一口底气,结果一败涂地。所有主战派再也得不到任何支持,张孝祥遭到弹劾,离开朝廷,前往潭州任职。
潭州,今天的湖南长沙。曾经有一篇我讲过的古文《潭州东池戴氏堂记》,那里有另一位被贬诗人的故事。
凡观望浮游之美,专于戴氏矣。
——柳宗元《潭州东池戴氏堂记》
上海高考文言文阅读
杨洋《古史·文言·今论》(上)
张孝祥路过湖南衡阳时留下了一篇精彩的文章《衡州新学记》。精彩在于,这位主战派的文人,让我们看到了对于学习这件事深刻的思考。其中的两点,是极漂亮的论述:
第一,学习如果只求科举中第,终究才大志疏。
群居玩岁,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,既得之,则昔之所习者,旋以废忘。
——《衡州新学记》
天津高考文言文阅读
很多同学上了大学就自以为“得之”,知识、方法、学习习惯、勤奋精神“旋以废忘”,最后还是一事无成,辜负了当年的努力。
第二,学习是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,虽然战争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,但并不意味着年轻人要丢弃文化学习。
于羽檄交驰之际,不敢忘学。
——《衡州新学记》
天津高考文言文阅读
听讲这篇文章,你会从张孝祥的故事和思想里得到很多启发,这是非常值得学习的一课。秋季班中,我刚以《衡州新学记》为示范,讲解了文言文的读法,推荐学习。
此时的张孝祥官场失意、收复无望,但孝祥没有被现实的波折摧毁,他的内心仍存浪漫与豪迈。在洞庭湖的波浪间,他的船被风浪所阻。张孝祥乐观地说,如果水神留我看看风景,那不妨露宿一晚,看看夕照,等待风回天明:
波神留我看斜阳。放起鳞鳞细浪。
明日风回更好,今宵露宿何妨。
——张孝祥《西江月·阻风山峰下》
北京高考古诗词
真正的豪迈,不是故作潇洒,而是在真正的痛苦和绝境中,仍然对美有信心、有热情,能够等待“风回”的到来,而不计较“露宿”的艰难。
如果你能拥有这种乐观与放达,就能够在遇到难题的时候,去欣赏难题带给你的思考之美,不必因为难,就埋怨就诅咒。同样,就能在遇到逆境的时候,安心地感受一下逆境,等待风回再次出发,不必因为暂时不顺,便归咎和愤怒。
记得“何妨”二字,明日再睡更好,今宵读书何妨。
-5-
脉脉无言竟日,断魂双骛南州
年后。
年的春天,江苏江浦县(今属江苏南京)发现了一座夫妇同葬的坟墓。墓内有各式的器件,银制的瓶盘盂盒显出主人的品味和地位,而砚台笔架则体现了知识分子的身份。但最令发掘者震撼的是,墓中的铭文为我们揭开了一段尘封已久故事。
墓中碑石上刻着一篇铭文,《宋故运判直阁寺丞张公埋铭》,其中有一段文字告诉我们,沉睡在墓中的男主人到底是谁:
公讳同之,字野夫。……父孝祥,显谟阁直学士、朝奉郎,赠朝散大夫。
——《宋故运判直阁寺丞张公埋铭》
张同之墓志铭
原来墓中葬的是张孝祥的后人——张同之。
研究们者被震撼了。因为他的名字,并没有出现在正史《宋史·张孝祥传》中。而他的母亲,正是那位隐藏在张孝祥《于湖集》里,穿着冰雪襦裙的女主角李氏。年来,诗集中晦涩而感人的情诗开着重重的时光滤镜,向来为词评家、史学家困惑,到底孝祥何以写出如此清丽凄婉的情词。如今,那个人终于从历史的迷雾后现出了面容。
时间回到年,张孝祥在长沙为官期间,张同之前来与父亲见面。张孝祥拿出一枚铜印赠给儿子,告诉他,取名“同之”的原意是,儿子与父亲生日相同,十二月十四日,但更希望与自己志向相同,成为国之栋梁。以此看出,父亲对儿子的喜爱与寄托。这枚小印,同之一直携带,直到坟墓之中。
十有二月,十有四日,与予同之,命之日同。
——铜印上的篆书跋文
《文物》年第4期
张同之印,上面刻“野夫”阴文篆书
四侧刻“十有二月”、“十有四日”、
“命之曰同”、“与予同之”
当下父子相见,喜不自胜。然而,同之带来了一个想象不到的悲讯,因为一直无法得到家族的承认,李氏决定离开人间尘俗,出家为道。
父子大恸,但明显他们都知道这一切后的不可抗力。孝祥讲到家族中的矛盾,秦党迫害的手段,也讲曾经浮山快乐生活和学习的日子。同之讲起母亲李氏如何教他识字读书,还展示保存着父亲的来信。他有信心考取功名,这样就能给生母李氏一个官方的身份。
同之一一做到,入朝为官,恪尽职守。淮西赈荒,民赖以安,颇有其父风采。同之还做到了父亲没能做到的事情,在张孝祥带着对李氏的愧疚离开世界后,同之得到朝廷准许,为母封号,把李氏的名字堂堂正正地写入墓氏铭中。当年科举中第,孝祥没有兑现给李氏的承诺,如今同之为官,终于给母亲庄重的承认。
(同之)迁朝奉郎,言于朝,愿回授本生母李氏,朝廷许之。
——《宋故运判直阁寺丞张公埋铭》
儿子代父亲完成了对母亲的敬重和永爱。
妣李氏恭人。
译:去世的母亲,李氏,(因儿子为官身份而)封号恭人。
——《宋故运判直阁寺丞张公埋铭》
仅仅一个短句,足以给所有质疑最有力的反击。
它像一句唤醒记忆的口令,让温暖的往事抖尽身上的冰霜,让温柔的诗句着上生动的颜色。刻写在寒冷墓石上的文字告诉我们,这一切,从来都没有被忘记。
张孝祥的人生所愿终于实现,回看他的一生:为夫,与挚爱别离;为父,与生子相隔;为官,主战失势、失地未复;为诗,前有苏轼、后有稼轩……
你可说,张孝祥的人生并不辉煌。
但他完成了最大限度的战斗:为夫,与家族抵抗,所有情诗都赠给了李氏;为父,与世俗抗争,所有官场心得、治政理想都写给了同之;为官,与主和派与秦党与妥协的皇帝斗争,所有的贬官流落牢狱迫害都留给自己;为诗,敢爱敢恨坦诚率真,所有的是非曲直批评赞美便任由后人。
我想说,张孝祥是燃着烈焰的战士,孤单的他,却想尽方法温暖所有人,甚至鼓舞整个时代。
-6-
拟把菱花一半,试寻高价皇州
也许曾有这样的一天,张孝祥拿出爱人的镜子,当年李氏常它用来整理妆容,背后的菱花纹已被摩挲得薄了许多。而今,这面菱花镜成了寄托思念的信物,即使在天朝卖出天价,也买不回自己和爱人圆镜相会的梦想。
张孝祥面对着镜中的自己,镜子里却现出符离战败的沙场,百姓流离的凄楚,他看到自己在朝堂上高陈主战的恳切,看到秦党狰狞逼问的表情和皇帝莫衷一是的苦笑,他还看到自己高中状元时满朝官员复杂的眼神,看到曹泳提亲时奸邪的笑容,他又看到科举前李氏前来送别那信心满满的眼神,看到她对镜梳妆时回看自己的脉脉笑容……览镜之间,竟是一生。
最后,他又看到,十六岁那年,初至浮山的张孝祥一家,在一处山谷的驿站休息。与孝祥叔叔张邵一家同来的,还有婶婶家的一位李姓的女孩。她穿着冰雪般洁白的襦裙,从银屏风后传来低低的笑声格外动人。
他们一同到谷口的小花园玩耍,园里繁花如锦、兰露飘香。孝祥采下一朵兰花,她接到手中,把它佩在自己的裙上。
记谷口园林,当时驿舍,梦里曾游。
银屏低闻笑语,但醉时冉冉醒时愁。
拟把菱花一半,试寻高价皇州。
——《木兰花慢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