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叶兰

首页 » 常识 » 诊断 » 据说郑板桥曾来济南公干,后又做糟鱼
TUhjnbcbe - 2025/7/19 16:57:00
北京看白癜风哪里医院最好 http://baidianfeng.39.net/

据说郑板桥曾来济南“公干”,后又做《糟鱼诗》一首

原创:月上西楼

清代乾隆年间,画坛八位画家横空出世,一扫画苑中陈腐气息,个性张扬,令世人惊骇,被称为“扬州八怪”。而“八怪之首”,就是郑板桥(原名郑燮,字克柔,号板桥,江苏兴化人)。此人不仅以特立独行的字画、诗词名重当时,即便在今天,也因“难得糊涂”四个大字而家喻户晓。

《喝茶,拉呱,吃嘛?》听壹点号月上西楼的老济南往事新说,给老几位说说曾经“难得糊涂”的郑板桥为何与山东结缘,曾来济南公干后,去潍县上任,途中幸得“糟鱼”并体诗一首的故事。一壶泉水大碗茶沏上,立马开拉。

话说很多人也许不知道,郑板桥虽是江苏人,但他一辈子当过的12年县令,却是在山东境内,他先在山东范县当了5年县令,后又调到潍县,当了7年潍县令。从潍县令上弃官而去之后,郑板桥才回扬州卖画为生。在即将弃官而去之前,郑板桥回首7年潍县的时光,感慨万千,挥毫画出八尺巨幅墨竹,并在画上即兴吟咏题跋“七载春风在潍县”,可见其对潍县感情之深。

郑板桥“难得糊涂”与“吃亏是福”的故事。

从书法的角度看,“难得糊涂”四个字最能体现板桥六分半书的风格,仿佛有四个人站在那里,看上去有点站立不稳,喝多了的样子,确实有点糊涂。但仔细端详,仿佛聪明藏在里面。这四个大字下面还有数行小字,很有意思,也可以看作郑板桥对“难得糊涂”的理解:“聪明难,糊涂难,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;放一着,退一步,当下心安,非图后来福报也。”

郑板桥“难得糊涂”的故事很多,其中一则发生在他到济南公干期间。据清代曾衍东的《小豆棚》一书记载,郑板桥有一次到济南公干,出了巡抚衙门(今在珍珠泉大院)相关的大小官员在趵突泉宴请他。文人相聚,少不了作诗以助雅兴。趵突泉又是名胜,作诗当然会以泉水为题。别人写的什么,没有记载,大约总是一些官样文章,陈词滥调而已;板桥偏偏吟了几句大实话,他的诗是这样写的:”原原有本岂徒然,静里观澜感逝川。流到海边混世卤,更有谁人识清泉。”意思是,河里的潺潺流水都是有源头的,看到这源头我就有了感慨:趵突泉如此清澈见底,淙淙流去,但是流到海边与混浊的卤水混在一起,那时候谁还分得清哪是卤水,哪是清泉。板桥这样说,当然是以物喻人,很好理解,我郑板桥本来一身正气,现在混到官场里面,在外人看来与庸官俗吏也没有什么区别了。但是,如果用官场的潜规则来看,板桥就不聪明了。为什么?你想想,在场的都是官员,大部分还是比板桥级别更高的官员,他们甚至掌握着板桥的前途和命运,在这样的一群人面前,你说“流到海边混是卤”是什么意思?众人都浊你独清吗?“更有谁人识清泉”——你怎么那么清高,没有人了解你郑板桥的才能吗?这不是得罪人,甚至是得罪自己的顶头上司吗?

《小豆棚》这本书中也是这么认为的,说板桥因为作了这样一首诗,让上司不高兴,在场的官员也都对板桥颇有腹诽,甚至后来板桥从潍县辞官归里,也和这件事有关。如此看来,板桥不仅是不聪明,还真是有点糊涂透顶了。

站在个人利益、前途上来看,板桥一点儿也不聪明,赔了夫人又折兵。但要是从百姓的角度,或者从良心的角度,板桥作为一县父母,救民于水火,解民于倒悬,不正是板桥这样的官应当做的吗?所以,在板桥看来,小算盘聪明,大事就要糊涂;大算盘聪明,小事也必然糊涂。这也是郑板桥写的另一幅著名的字——“吃亏是福”的意思,在这四个大字下面,郑板桥同样写了几行小字:“满者损之机,亏者盈之渐。损于己则利于彼,外得人情之平,内得我心之安;既平且安,福即是矣。”

板桥在潍县做知县时,他的顶头上司,也就是山东巡抚,姓包名括,郑板桥的这幅墨竹就是画给他的。这一年,潍县连续遭灾,老百姓吃不上饭,板桥多次请求开仓放粮,救济百姓,都没有结果,不得已在最后一次写完请求开仓的报告之后,画了这幅画,并题了一首诗在上面:“衙斋卧听萧萧竹,疑是民间疾苦声。些小吾曹州县吏,一枝一叶总关情。”板桥喜欢画竹子,也喜欢种竹子,所以在他做潍县知县的时候,在衙门里种了不少竹子。因为潍县遭灾,他晚上躺在床上,辗转反侧,难以入睡。听见窗外的竹子萧萧作响,仿佛听见了潍县的百姓在苦难中挣扎呻吟。联想到自己这样一个小小的七品芝麻官,为民父母却不能为百姓解除痛苦,竹子的一枝一叶都仿佛打在自己的心上。

郑板桥不仅关心百姓疾苦,而且常常接济寒门学子。有一天晚上,郑板桥走到潍县韩家崖,已经很晚了,但有一家人家还点着灯,屋里传来读书的声音,他于是停下脚步,站在窗外,不想越听越入神,不由得推门进去。一看,正在灯下读书的是一个小伙子,衣衫褴褛,一看就是个贫寒子弟。一问才知道年轻人姓韩,叫韩梦周。韩梦周幼年丧父,家里很穷,没有钱买灯油,晚上没法读书,只有借给别人看房子的机会在这里挑灯夜读。板桥听了很受感动,从此经常接济韩梦周。韩梦周学业大进,终于在乾隆十七年考中举人,5年以后又考中进士,后来还当了安徽来安县知县。他对板桥的知遇之恩始终念念不忘。听到板桥逝世的消息后,他想起板桥这位父母官是自己在最苦难的时候遇到的贵人,于是感慨万千,写下诗句:“白发书生感旧事,楚江浪泣龙吟笛。”

相传40岁是郑板桥一生的转折点,这一年,他中了举人,正准备考进士。在给堂弟的一封家书中,他写出了自己背水一战的悲凉。本文即由此封家书入手,以40岁为节点,带出郑板桥一生的沉浮。

雍正十年(),郑板桥40岁,好不容易中了个举人。中举之前,他这半辈子只能用两个字概括:惨烈——比《儒林外史》中的范进好不到哪儿去。10年前,其父郑立庵谢世,30岁的郑板桥悲苦万端,写下一首组诗《七歌》,详细晒出自己的不幸:4岁丧母,14岁时,“十载持家足辛苦”的继母又身故,而立之年的自己,却“谋事十事九事殆”,此刻家中“空床破帐寒秋水”,门外还有一大群讨债的人,只得贱卖父亲遗留的几本书,换钱度日。

屋漏又逢连阴雨!

谁能料想?父亲去世两年后,郑板桥的独子夭折;中举的前一年,发妻徐氏又于老家兴化县病故。兴化县与扬州城,隔着两百里地,郑板桥必须像今天的打工仔一样,逃离家乡,远赴当时购买力最强的大清第一繁华之地扬州,做“扬漂”,将自己的“字画天赋”变现为银子——当然,他那个时候只算“街头艺人”,没多大的名气,天赋再高,也仍须“苦其心志、劳其筋骨”:字画很难标出一个“合理”的价格,很多时候,能卖出去就算赚了。

按当年人们的平均寿命,年过40岁的郑板桥,乃一介典型的“文艺中年”,甚至“文艺老年”。照说,中举后境况会好一些,可实际上,郑板桥还是穷。不久,他幸获友人大力资助,得以从扬州南下,渡长江,跑到镇江府的“旅游胜地”焦山,躲在闻名天下的定慧寺附近,头悬梁,锥刺股,继续读书,以备人生最后的大考——会试。

给大家说点小故事。

清朝扬州“八怪”之一郑板桥自幼酷爱书法,古代著名书法家各种书体他都临摹,经过一番苦练,终于和前人写得几乎一模一样,能够乱真了。但是大家对他的字并不怎么欣赏,他自己也很着急,比以前学得更加勤奋,练得更加刻苦了。

一个夏天的晚上,他和妻子坐在外面乘凉,他用手指在自己的大腿上写起字来,写着写着,就写到他妻子身上去了。他妻子生气地把他的手打了一下说:“你有你的体(身体),我有我的体,为什么不写自己的体,写别人的体?”晚上睡觉时,郑板桥想到,各人有各人的身体,写字也各有各的字体,本来就不一样嘛!我为什么老是学着别人的字体,而不走自己的路,写自己的体呢?即使学得和别人一样,也不过是别人的字体,没有创新,没有自己的风格,又有什么意思?从此,他取各家之长,融会贯通,以隶书与篆、草、行、楷相杂,用作画的方法写字,终于形成了雅俗共赏、受人喜爱的“六分半书”,也就是人们常说的“乱石铺街体”,成了清代享有盛誉的著名书画家。

在潍县为官时。有一天,某盐商将一个私自贩盐的小贩扭送到县衙门,要县令郑板桥处以重罚。郑板桥一见那个小贩,衣衫褴褛,骨瘦如柴,知他为生活所逼,不得不如此。于是,顿生怜悯之心,他想戏弄一下这个盐商。就对盐商说:“这个小贩应当加重处罚,我准备给他戴上枷锁,立街示众,好不好?”盐商笑眯眯地说:“好!好!”

郑板桥当即命衙役抱来一些芦席,用细木片做托,认真扎好,中间挖一个大圆孔。他又画了许多竹子和兰花,题了字,贴在芦枷上。然后让小贩套在脖子上,站在盐商的门口示众。因郑板桥向以诗、书、画号称“三绝”,画的竹子和兰花,尤其名播四海。许多人都想目睹为快,更渴望能得到他的墨宝。所以当小贩戴着芦枷往盐商门前一站,立即招引很多人围观,整个县城都为之哄动了,盐商的门被堵得水泄不通,生意一点也做不成。盐商只好到县衙内哀求郑板桥放了那个小贩。

郑板桥与竹兰为伴,清廉一生,以诗避贼。

郑板桥辞官回家,“一肩明月,两袖清风”,唯携黄狗一条,兰花一盆。一夜,天冷,月黑,风大,雨密,郑板桥辗转不眠,适有小偷光顾。他想:如高声呼喊,万一小偷动手,自己无力对付,佯装熟睡,任他拿取,又不甘心。略一思考,翻身朝里,低声吟道:“细雨蒙蒙夜沉沉,梁上君子进我门。”此时,小偷已近床边,闻声暗惊。继又闻:“腹内诗书存千卷,床头金银无半文。”小偷心想:不偷也罢。转身出门,又听里面说:“出门休惊黄尾犬。”小偷想,既有恶犬,何不逾墙而出。正欲上墙,又闻:“越墙莫损兰花盆。”小偷一看,墙头果有兰花一盆,乃细心避开,足方着地,屋里又传出:“天寒不及披衣送,趁着月黑赶豪门。”

在外为官的郑板桥如何教子。

郑板桥在山东潍县当县令时,儿子留在兴化乡下的郑墨弟弟家。

为了教育儿子,郑板桥专门给他的弟弟郑墨写了一封信,信中写道:“余五十二岁始得一子,岂有不爱之理!然爱之必以其道,以其道是真爱,不以其道是溺爱。”他的“道”是什么呢?他说:“读书中举,中进士做官,此是小事,第一要明理做个好人。”

郑板桥自己最重视的还是儿子的品德。他对弟弟说:“我不在家,儿便是由你管束,要须长其忠厚之情,驱其残忍之性,不得以为犹子而姑纵惜也。”

《喝茶,拉呱,吃嘛?》最后给您拉拉,郑板桥曾经任梁上知县时,幸得一鱼,“糟鱼”也!食之兴起,赋诗一首点赞。

糟鱼是梁山一带餐桌上的特色菜,在外地是吃不到的,就连糟鱼这个词在一般词典上也很难查到——从内容到形式,糟鱼都是梁山一带的“土特产”。

梁山一带历来是黄河和汶河下游的自然蓄滞洪区,水来,一片汪洋,水去,“水洼”成千上万。只要积水的地方,便留存下不少鱼,为居民“竭泽而渔”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。

说起糟鱼的做法,梁山、枣庄、东平湖一带的老百姓几乎家家都会,笔者小时侯常见大街上有拉着地排(er)车的外乡小贩吆喝着:“哎,卖糟鱼来,咸糟鱼吆。”

再瞧车上面整齐排放盖着木板的一个个木箱子,里面装着满满的咸糟鱼,远远的可以闻到散发着清香佐料味的糟鱼香味。后来听大人们讲:做糟鱼一一将收拾干净的鲫鱼(但不用去鳞)洗净备好,然后在院子里支起一口大铁锅。支锅的架很简单,用三摞青砖,鼎立放开,坐上锅就可以了。然后将蒜编(干的大蒜茎叶)用水洗净,铺在锅底,然后将鱼头尾相靠,逐一码放,每放一层,即撒上一层盐和花椒。鱼全部码完后,加清水漫过鱼即可,盖上锅盖,就可以在锅底下烧了。

做糟鱼要用慢火(文火),时间要长,有时要烧一夜呢。所以,做糟鱼一般用木柴烧火,三两个时辰过后,香味扑鼻,此时熄掉明火,用暗火(木炭火)“温”,人则睡觉去了。待到第二天早晨,打开锅盖,满锅糟鱼才真正作成了。

这只是农家自家做糟鱼的过程,做一次一家人可好几天。

梁山糟鱼出名久了。据说,清朝康熙年间秀才、雍正年间举人、乾隆年间进士郑板桥(公元-年)做知县(今梁山县赵堌堆乡范城村附近)时,曾以糟鱼佐酒,并留下赞美诗一首:

做宦山东十一年,

不知湖上鲫鱼鲜。

今朝尝得君家味,

一包糟鱼胜万钱。

诗中得知,当年郑板桥吃到的糟鱼是用鲫鱼做的,目前看,尽管各种野生鱼类都可以作成糟鱼,还是以鲫鱼为好。

梁山糟鱼有两大特色:一是“糟而不糟”。所谓“糟”,是说鱼的鳞、骨、刺烂熟酥面,所谓“不糟”,指鱼体完整,鱼肉烂而筋硬、耐嚼。二是糟鱼原料用的是包括鳞在内的“全鱼”。

梁山糟鱼这两大特色,决定了其营养和味道都很好,怪不得令“难得糊涂”郑板桥也为之倍受青睐!

《喝茶,拉呱,吃嘛?》听老济南故事多,精彩继续……

(本篇图文有关资料,来源网络。)

齐鲁壹点客户端版权稿件,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,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。

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,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。

1
查看完整版本: 据说郑板桥曾来济南公干,后又做糟鱼