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/张屹(笔名:青林)
郑燮,郑板桥,扬州八怪之首,诗书画三绝,世人对他的了解,大多限于书画,他那自称“六分半书”体和画的那瘦竹,引来多少的赞叹。其实他的诗词也颇有特色,而且切入时弊,他自陈“直摅血性为文章”,诗文中体现着一个“真”字,无论是那几句题画诗,还是咏史诗,总是爱憎分明,显现着诗人率真的天性。他将一腔真情倾注于人间弱者和下层百姓,从而使他的诗歌颇具特色。
对于郑板桥的诗,我们最为熟悉的当数那首《竹石》:
咬定青山不放松,立根原在破岩中。
千磨万击还坚劲,任尔东西南北风。
这首诗以物咏人,用风中劲竹的形象,表示诗人自己面对任何艰难困苦而宁折不弯的高尚品格,体现了坚决不向任何恶势力屈服,不同黑暗社会同流合污的铮铮傲骨。诗既点出了竹之处境,更是道出了竹之坚贞,开头以“咬定”二字,以拟人化的笔法把竹子的坚韧神韵,写得是呼之欲出;进而以“东南西北风”喻世态,明确昭示了自己不畏惧任何打击,经得起各种磨难和考验。
他的另一首题画竹的诗:
画竹插天盖地来,翻风覆雨笔头载;
我今不肯从人法,写出龙须凤尾来。
更是写出了他自己以“竹”之精神,“择善固执”,绝不身从俗流,向世人道他那出淤泥而不染的志向。
写竹即写人,在他的笔下,所画之竹栩栩如生,而他所题之诗更显示了他特立独行的本色,“诗言志”在他这儿得到了最好的诠释,他那种正直、刚正不阿、坚强不屈的性格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。
就郑板桥来说,他也同封建社会的其它知识分子一样,从小接受的是儒家思想教育,其世界观的核心价值是“仁者爱人”,但在他当时所处的环境中,倚强凌弱,世态炎凉,趋炎附势,小人横行,作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,对当时的社会状况有着清醒的认识,他不是把儒家的思想道德作为只是口头上说说的高调,而是心系小民百姓,以他们的喜为乐,以他们的忧为愁,躬身实践着自己的行为准则。
他在一首《墨竹图题诗》中写道:
衙斋卧听萧萧竹,疑是民间疾苦声。
些小吾曹州县吏,一枝一叶总关情。
此诗托物取喻,从窗外阵阵清风吹动竹子的萧萧声中,听出了民间的疾苦,由呜咽的自然之风引出了在饥寒交迫中挣扎百姓愁苦之声,给人以十分悲凉凄寒之感,充分体现了他身在官府,心系百姓的情怀。这首诗既切合画意,又以画抒情,从听竹转入对老百姓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