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叶兰

首页 » 常识 » 诊断 » 日月荡双桨,天地一虚舟
TUhjnbcbe - 2022/3/9 18:39:00
刘*连出诊时间 http://pf.39.net/xwdt/210626/9110953.html
不要以为没有水可供桨摇摆,它就没地儿施展了,换一片天地照样闪亮起来。“让我们荡起双桨,小船儿推开波浪……”这不,在轻松愉悦的旋律里,“半月观

第20期:桨”欢喜开幕。展厅内十几支朴实的桨,依旧保留着岁月的纹理和各自的故事。一一聆听了桨的故事后,小树林教研中心的老师们,用智慧之桨,扬起自己的风帆,荡起自己的思考……小树林教研中心观“半月观

第20期:桨”有感

祥 子/老师


  木桨,是浪漫的、诗意的。一提到桨,相信很多人都会不由想起《让我们荡起双桨》这一首经典的歌谣,想到《水调歌头》里的“日月荡双桨,天地一虚舟”,亦或是杜甫的“翠牙穿裛桨,碧节上寒蒲”。
  泛舟于湖上,行走在天的蓝与水的绿之中。木桨落入水中,欸乃、欸乃,一声又一声,那么清脆,那么响亮,像是那河那湖含情脉脉地借着木桨向船夫诉说着自身,或悲或喜的故事。那一叶轻盈的扁舟,恰似不经意飘落在水面的一片树叶。船夫执木桨,一上一下,一前一后,悠闲自在地荡着桨,人与舟,好似结合成了优雅的整体,人在舟上,舟在水上,可谓是“两岸猿声啼不住,轻舟已过万重山”。
  漫步展厅,端详着展厅里形状各异、长短不一、斑驳老旧的木桨,自然就会想到船,有人说:“一部船的发展史就是一个海洋国家的兴衰史。”中国是世界上造船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。丰富的海洋文化是中国古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,中国的造船技术以绝对的优势领先于其他国家。
  秦汉时期,开国战争与海外丝绸之路对船的需求极大地促进造船技术的发展。秦汉、唐宋、元明,是中国古代造船技术发展的三个高峰时期。这三个时期,中国古代的造船技术不断地创新,从而带动了一系列相关行业的发展,提升了中国古代生产力水平。正因为闭关锁国和倭寇的猖狂,才导致明清造船技术的逐渐没落。
  “船兴则国兴,大国的崛起皆源于海权。”注重发展造船技术是一项不可忽略的大事。展望未来,我国的造船业必将为增强国力做出新的更大贡献。

财 滨/老师


  提到桨,总会联想到船。海陆空三种交通方式中,水路最易见浪漫与幽情。若心中怀有轻橹慢桨的闲情,无论是探寻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,还是效仿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,都别有一番兴味。


  溪流上撑一片竹筏,亦或是碧湖中乘一叶扁舟,都足以令人称快。只不过,这种闲情和愉悦感大多属于乘客,换而言之,若乘船出游,必须有一舟子,即船夫。当然,汽车叫司机,飞机唤机长,虽有差异,本质上是一样。船夫掌控船只前进的方向和速度,尤其是老道的船夫,对于往哪去最能赏玩美景,行哪条水道最为平稳惬意都了然于胸。乘船者便无需为船只的掌控与行进操心,尽管全心全意地欣赏途中美景即可。


  因此,一名好的船夫可以为游玩的过程增加不少趣味,如若不仅有好的技术,同时能说会道,更能为路途锦上添花。


  电视剧《新白娘子传奇》里,白娘子与许仙在船上相遇,游于西湖,船夫与之相和而歌,缓解了二人之间微妙的气氛,情节的推进便在这船夫的一唱一和之中悄悄完成。张岱《湖心亭看雪》中有言:余拏一小舟,拥毳衣炉火,独往湖心亭看雪。虽是独往,怎能少了船夫?“舟中人两三粒而已”,更是道出船夫不止一人。文末亦有船夫的精妙总结:莫说相公痴,更有痴似相公者。点出了张岱纵情山水,淡泊孤寂的“痴情”。


  就泛舟而言,船夫使用的工具不一样,如桨、橹、篙等,其虽各有优势和长处,但我仍然觉得,撑篙较摇橹与荡桨更有意境。正如“寻梦,撑一支长篙,向青草更青处漫溯”,有道不尽的诗情画意。

映 君/老师


  宋代诗人苏轼在《赤壁赋》中写道:“桂棹兮兰桨,击空明兮溯流光。”桨划破月光下的清波,船在月光浮动的水面逆流而上。可谓意境清幽旷远,心境悠然开阔。


  桨作为古代常用的划船工具,可控制船的行进方向与速度,它的结构简单、使用单一。随着时代的发展,人们逐渐在其基础之上发展创新,橹、轮桨、帆等应运而生。


  至宋时,帆橹并用,造船技术得到显著提升。《梦梁录》卷一二载:宋朝“海商之舰大小不等,大者五千料,可载五六百人,中者二千料至一千料,亦可载二三百人。”海船较为庞大,需要升起多面不同形状的风帆,利用不同方向的风力,推动船于海上行进。宋代海内外的贸易得以快速发展,宋人李邴是这样形容当时的泉州:“仓管盈利三洲路,涨海声中万国商。”泉州作为宋代海上贸易繁荣的一个小小缩影,已得如此美誉,由此辐射宋代各贸易港口,想必更是有着难以想象的盛况。


  元朝时期,实现了大统一的中国,是当时疆域最广、最强大富庶的国家,海道贸易盛行,运货物更多,来往更便捷,市舶司的设立更是增至七个。


  历经宋元的发展,明朝有名留史册的海上远航活动——郑和下西洋,为明朝的*治、经济、文化及对外交流开启了新篇章。遗憾的是,作为当时海洋力量最强大的国家,并没有成就海洋霸主。同一时期的西方国家——荷兰却被称为“海上马车夫”,在世界各地往来贸易,积累巨大的财富。


  究其原因,一是明朝仍处于封建阶级统治社会,受其封建思想和消极文化影响太深,面对海上倭寇、海盗猖獗的问题,为保自己江山社稷稳固,统治阶级采取禁海*策,致使明朝在经济、科技上的发展受到严重影响;二是缺乏对可能到来的海洋文明的充分认识,固守农耕文明教条,加之封建社会受儒家思想影响严重,导致明朝统治阶级在认识上存在局限性与守旧思想。


  由桨发展到帆,由代步工具发展为商业贸易工具,人们对世界的感知与探索,不仅充满诗情画意,也具有蓬勃向上、强大不息的生长力。

文 艳/老师


  “行舟荡漾鸣双桨”,初读这句诗,浮现的是江南水乡一人一舟两桨,唱晚顺江而下的悠然景象。古人可谓是生活的炽爱者,他们是质朴的发明家,又是细致的观察家。大自然的一事一物,他们都能敏锐地观察到,并且能智慧地把这些功用发挥到极致。


  我国江南地区水系发达,大小河流纵横交错,密如罗网。身居水乡的南方人常年与之打交道,长年累月中探索到一套独特的水上交通方式:船行。于是“桨”,古称“棹”,作为一种划船工具随之诞生。《韵会》中记载:“棹,短曰楫,长曰棹。”刚开始这种方式只适用于民用,后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,航运贸易开始出现,初期小船上使用的桨已经不能为大船航运提供足够的动力源,于是借助风力发力的帆也适时而生。


  社会发展至今,追求经济最大化,一切求快的发展趋势已使得船桨的功用大大降低,甚至在局部地区已经面临淘汰。而今天,我们用展览的方式,得以一览不知划过江南哪条江水的古船桨;一窥得船夫划船下江南的闲情雅致;或为生活而摇桨奔波的渔夫的辛劳;亦或是探得苏轼游赤壁时,“桂棹兮兰桨,击空明兮溯流光”的超然物外的境界......


  “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,时光之手,曾无数次在那光滑的发际轻轻拂过,那时,它温顺得像个孩子一般,轻轻地睡下,一梦就是千年。”千年之后醒来的那一刻,眼前人已不是当时划桨摇橹的渔夫。

玉 茹/老师


  北宋诗人张来用一个“轻”字形容摇橹,说是“轻橹健于马”。摇橹之轻,使得老人小孩都能胜任。“健橹飞如插羽翰”,就是形容摇橹的船像飞箭一样快。橹是长桨的演变,比起桨更省力些。


  唐代时期,橹成为了战船的主要推进工具。宋代的内河船使用更为普遍,往往是帆橹并用的景象。到了明代,船只数量增多,有时一条船上都会备有36支橹,证明了橹在战争中是非常得力的推动工具。因为多人摇橹的情况下船前进的速度快,没有风的时候也可以保持航速,而且橹在狭窄港湾拥挤水域也能够航行。但是有时战争场面混乱,多人摇橹的情况行不通,则需要在船尾专设专职桨手,负责操纵舟船的航行。在长期实践中,逐渐形成了短而宽的船尾舵。经过逐渐改进,成为垂直舵杆的平衡舵。螺旋桨的出现也是受到了橹的启发,因为螺旋桨不间歇作旋转运动的叶片,与在水中滑动的橹板十分相似。


  橹的发明,反映了劳动人民对船舶推进工具实践和认识的不断深化,也为世界造船技术作出了重要的贡献。

丽 真/老师
  谈及“桨”,我们不免会联想到歌谣《让我们荡起双桨》。“让我们荡起双桨,小船儿推开波浪……”熟悉的旋律,就如同桨划过水面一般,在我们的脑海中荡漾着,回旋着……
  此次半月观的主角便是“桨”,借此展览,我深刻认识到桨的各个方面,其中令我咀嚼不止的方面有如下几个:第一,桨的发明受鱼的启发,利用费力杠杆原理模拟鱼的胸鳍和腹鳍,起到可以像鱼鳍一样,一下一下地前后划动,使船体徐徐前进的作用。第二,桨和撸,在搭配其动词时,又略有不同。“划”桨,“摇”撸,两者本身由于外形、大小、位置及运作方式的不同,所搭配的动词更符合它们所呈现出来的画面。第三,历史上,中国海船始终未能达到能支持安全的远海航行和探险的标准,究其原因:中国的海船,长期使用简单易用但难以扩大的篷帆,使得船只的体形无法增大,在西方到来的巨型风帆战舰面前形同小孩。船只体形的差异直接导致武器装备数量的差异。西方帆船在火力密度、航速、结构强度和防御力几个方面全面超越中国海船。
  以上是我关于此次半月观的浅谈。每一次观展,都是对陌生领域的一次涉足,对器物背后的深度思考……静 慧/老师


  桨,作为古代行船的工具,历经了千百年的岁月,从当初的小舟一楫,发展到后来的棹、艄、舵、橹……恰好见证了人类对于创新事物亘古不变的初心。


  大海上,船只的方向全然由风浪做主,桨却是人们试图改变、抵抗风浪的武器化身。由此看来,桨似乎更是力量的代表。然而桨和舟船却时常被文人雅客当作古诗词意象存在,因而也绵延出诸多的情感寄托,尤其是唐宋时期,诗词歌赋最鼎盛的两个王朝。


  “一叶兰舟,便恁急桨凌波去。”舟楫作为诗词意象表达的情境大多是泛舟游于湖上,饮酒作乐,扣舷而歌,表达一种闲适、隐逸、离情的状态。但舟楫同时也代表了一种行船离家、四处漂泊的无奈、孤寂和落寞。记忆中,这种情怀更多出现在唐代诗人杜甫的诗歌中。安史之乱引发了唐王朝的社会动荡、秩序混乱,使得诗人杜甫不得不举家南迁到当时相对安定的南方地区。但这一路征途漫漫,加之南方地区亦受到北边骚乱的影响,诗人被迫舟居。风雨飘摇的水上行旅让诗人有感而发,写下了“舟中无日不沙尘,岸上空村尽豺虎”,“亲朋无一字,老病有孤舟”的千古名句。寥寥数语,既表达了对舟居生活困顿颠簸的无奈,也抒发了疾病缠身、孤苦无依时舟楫为诗人带来的短暂的安心和依靠。


  而如今,桨几乎已不再作为行船的工具,舟船也很少为交通所用,它们更多出现在江南水乡的河畔,是古典韵味的象征。另一方面,也作为赏玩娱乐的设备存在。桨本身也衍生出了几项适用于如今生活规律的运动,如赛龙舟、桨板运动。

 可见,无论是作为文学意象,还是实用工具,桨的意蕴和作用始终是探究不止的,像那江南河畔的桨声,千古以来依旧从容,悠远绵长。

礼 玲/老师


  说到“桨”,最先联想到宋代苏轼的《赤壁赋》中:“桂棹兮兰桨,击空明兮溯流光。”船桨击打着月光下的清波,船在泛着月光的水面逆流而上。接着联想到朱自清的《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》,夏夜泛舟秦淮河,“在这薄霭和微漪里,听着那悠然的间歇的桨声,谁能不被引入他的美梦去呢?”


  桨的使用广泛,在人们的生活中常可见之。古时的桨,形制因操作的需要,因船舶人力推进工具的飞跃发展,发生了层层演变。这一变化,不仅利于提高了运行速度,而且对内外贸易、文化交流、生产运输也起到了重大的作用。


  “立则用长桡,坐则用短桡。”长桨和短桨,因其外形的差异,在操控船只的方式不同。秦汉时期,出现了“橹”,更有“一橹三桨”这一说法。据悉,年英国改造船舰,最开始借鉴“中国式摇橹”,后来出现“两翼航海器式振动器”“两叶螺旋桨的螺旋推进器”,都类似摇橹,可见其影响力。不仅如此,橹对当时欧洲使用大量的奴隶或囚犯来划船的行为方式,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


  橹,一般在内河船、海船中广泛使用。宋以后的海船“帆、橹”并用,借风力和人力的作用,增加了中国海船的适航性,也提高了航行的速度。纵观之,桨的很多文化底蕴,仍需深究。

佳 荟/老师


  “只要拿起桨开始划,无论朝哪个方向,总会抵达一些目的地。”参加了此次的“半月观|第?期:桨”又让我想起了心理学家王浩威说过的这句话。


  这句话我很喜欢。因为大多数人都是“思想的巨人,行动的矮子”。人们脑子里有无数的想法,但是真正付诸行动的却寥寥无几。当一个想法出现的时候,人们第一反应是觉得自己不行,习惯性地找借口。虽然有些确实存在现实的阻力,但如果你真的想去做,总会有解決的办法。


  虽然慢一点,可能过程曲折一点,但只要开始行动,就总有方向,坚持下去,总能达到一个目的地。这总比一直空想与原地踏步来得更好。倘若对现状不满,想要改变,就不要停留,最好的办法,就是开始“划桨”!只要拿起桨开始划,无论朝哪个方向,总会抵达目的地。想,都是问题。做,才有答案!

万 生/老师


  船桨,承载着中国古代的造船史,中国是世界上造船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。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,中国的造船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。纵观中国的古代造船史经历了三个高峰,最早在秦汉时期,其次是唐宋时期,到了明朝,造船技术和工艺登上了我国古代造船业的顶峰。


  宋朝时期,造船技术为何会出现高峰期呢?首先是国内环境,宋王朝建立后,先后平定了南方的大部分地区**,而北方地区已被契丹所占据,陆上丝绸之路中断,水上交通必然成为与外部世界交流的重要方式。稳定的南方*权为制造业的发展带来了有利的社会环境,手工业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经济贸易,瓷器和纺织品受到国外的亲睐,成为海洋贸易中热销商品,极大促进航海业的发展。航海业的发展必然给造船技术带来更大的挑战,只有不断地进行革新技术,才能满足最大的需求。二是国外因素,文化交流从不是单方面的,自唐朝起,海外国家与中国的交流、贸易来往越加频繁,海外商家带了他们优秀的造船技术。中外的造船技术的碰撞,使得造船技术快速成熟。


  中国的造船业、火药技术等,长时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,明清时期的固步自封才使得中国面对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攻势下,显得力不从心。对外交流从不是件坏事,思想、文化、技术的碰撞利于双方。无论国家,还是个人,都是如此。

▎半月观第20期:桨

·策展人|张静慧·主办|对木美术馆 对木研学社·承办|小树林教育 温陵书院 对木私塾·展览时间|.12.23—.1.6·展览地点|少林路号刺桐时代村AB座四层对木私塾对木美术馆

点击“对木美术馆”即进入——对木美术馆地图导航系统

约一个
  桨在各个历史时期都为社会生产、交通运输和对内对外贸易文化交流起到了重大的作用。而今,它虽已不再有实用价值,但其历史价值和审美价值却是值得细细探究的。听说,“半月观|第20期:桨”将展至1月6日,你可别错过哟……
  点击左下角“阅读原文”,即可观赏“半月观|第20期:桨”。▃本期编辑|小C文|对木美术馆图|小C

—就要对木弹琴—

上午9:00—11:30

下午3:00—5:30

(周一闭馆)

少林路号刺桐时代村AB座四层对木美术馆

洛江区安平路4号企业大厦二层对木美术馆

德化县浔中镇石鼓村相安水库对木美术馆

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
1
查看完整版本: 日月荡双桨,天地一虚舟